NEW
EVENTS
新闻大事记

热烈祝贺:揭阳市首例Xinsorb生物可吸收冠脉支架成功植入2021-05-05

1635143127363360.jpg


过去四十多年,冠脉介入手术作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,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:单纯球囊扩张时代,金属裸支架时代,以及目前流行的金属药物洗脱支架时代。由于金属材质不可降解,植入后永久留存体内,晚期血栓、支架内再狭窄等方面存在一定健康隐忧,生物可吸收支架被誉为“冠脉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”。

为了给患者在心脏介入治疗中有更多的选择,普宁市人民医院创新性地引进了生物可吸收支架,心血管内科王晓群主任于2021.04.29成功完成了本院第一例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。

62岁的黄先生因“胸闷”来诊,考虑冠心病,急性冠脉综合征,造影检查显示前降支中段狭窄约30-40%,回旋支未见明显狭窄,右冠脉中段狭窄约40-50%,远段次全闭塞,行支架(3.5mmX28mmXINSORB)介入后狭窄明显改善,TIMI血流3级。

生物可吸收支架,又称生物可降解支架,采用在人体内可降解吸收的一类材质制作而成,支架携带药物,最终降解并完全被组织吸收,血管功能恢复,目前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生物材质是左旋聚乳酸,植入人体后,经过血运重建、支架降解吸收和血管修复三个阶段,23年的时间,整个支架可以完全降解,能避免金属支架永久留存体内带来的极晚期安全性风险,血管的弹性舒缩功能得到恢复,实现从“血管再通”到“血管再造”的飞跃。

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主要是药物洗脱金属支架,大多数均是在2003年--2007年左右被发明,发展到现在也只有10余年的时间,总体上疗效和安全性都是比较理想的。近几年,伴随冠心病人群不断年轻化、冠脉介入治疗基层化,冠心病患者对于心脏支架的长期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(中国人平均寿命81周岁),所以生物可吸收支架应运而生(这一理念很早就被提出发明了,全球首款生物可吸收支架是在2016年获批上市的),它通过PCI介入手术植入冠脉血管后,和金属支架一样,达到支撑狭窄血管、改善血流通道的目的。但金属支架植入人体后,永久残留体内,金属牢笼限制了血管的舒张收缩功能;长期来看,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风险。生物可吸收支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条途径。并且因为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主体材质不含金属,并不影响植入后患者做核磁、CT等检查。

王晓群主任表示,实现“介入无植入”的血管重建是我们的理想,随着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临床应用和产品升级,必将积极促进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水平提升,造福更多冠心病患者。